從美伊戰爭談現代國際貨物運輸概念

涂鄂良

 美伊戰爭剛過三週勝負立判,美英聯軍推進較預期的順利,伊拉克抵禦較想像的脆弱,美英三十萬聯軍,千百戰機鐵甲及船艦,舖天蓋地由天而降,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勢將伊拉克號稱無敵共和衛隊,拉枯摧朽般或滅或降打得潰不成軍,儘管這只是一場懲罰而非毀滅性的戰爭,終究具備超大規模卻鉅細靡遺的後勤支援(Logistics)任務,其大至戰艦機車的配送,槍砲彈藥油料的補給,而小至軍隊吃喝拉撒柴米油鹽醬醋外加育樂及人道援助……貨由千百里外不同的地區經不同的管道使用軍民不同的海陸空運輸工具,在精準慎密的規劃之下,依序延綿確實送抵前線達到三個R(Right Time,Right Place,Right Condition)即適時、適地、適宜的要求,由於戰略物質不同於一般商業消費品具有較比單純的規格化、季節化、及地區化,為了戰爭勝利的目的,對於第四個R(Right Price)適價就沒有太多的斟酌,美伊戰爭稱其為後勤支援的戰爭(Logistics War)並不為過,首先如何在不同的裝載地將貨物包裝,文件標示,清楚易辨,收齊集中,散裝貨櫃,危險易碎個別上機船車,載運過程的安全維護,航程時間掌控,在在都需協調配計,處處考慮無縫密合,當運抵卸貨地時更要在錯縱複雜的戰地以第一時間內迅速妥善配置於定點,並能依戰況昇沉間機動調整進退,這種艱鉅又一氣呵成的任務正是現代國際貨物運送的經典之作。

 全球經濟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即快速地發展,二十世紀國際貿易的總量與複雜幾乎達到了極致,尤其在產品上講究“短小輕薄”,在服務上追求“超大快多”,整個世紀在矛盾中鑽研極高的利潤與極低的成本,國際貨物運送在結構上因而也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既有的運輸實體如貨輪、貨機、貨卡、貨櫃、貨倉、貨場……等等因應市場需求的“推波”及藉助科學技術的“助瀾”,瘋狂地創新無限地擴張,到了二十世紀中期,供需終於失衡,惡性競爭形同殺戮戰場血海腥風如排山倒海而來,環環相扣導致隨後而來的全球經濟衰退,亞洲金融風暴再加上近期的恐怖攻擊勞資對立等,造成運輸實體經營上的嚴重失序與失血,面對國際貨物運輸的浩劫,現代國際貨物運送的概念逐步形成,除了“運輸實體經營”之外更不可少的是作為國際經濟貿易核心的“貨物流程管理”以及運輸產業結構中“實體橫向的整合”,如何使貨物由原料、物料、製造、加工、儲存、銷售、運送到回收可以縮短流程增加效益降低成本,又如何使既有供過於求的運輸實體得以妥善應用節約資源汰舊換新以回復國際貨物運輸市場的秩序並提供全球經濟新的機制正是新概念的濫觴。

 進入二十一世紀,不論業務稱屬為國際貨物承攬運送、物流、供應鏈管理、籌運、無船貨櫃承運人、貨代……都代表著概念的趨勢與市場的蛻變,取美伊戰爭為例,不難窺見在全球分歧的社會結構與制度下實體的操作仍有賴於整體的規劃,如何判斷既有的現實面又能拿捏資源的掌控才是致勝的關鍵,現代國際貨物運送概念除了跨越國際與國內市場的界定更要講求“運輸實體”與“貨物管理”的均衡發展。